使用公厕的纸一般不会得病,但若纸张被污染或使用者存在皮肤破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公厕纸可能接触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等,但通过完整皮肤传播的概率较低。
公厕提供的卫生纸通常为一次性产品,符合卫生标准,正常使用下能有效阻隔病原体。人体皮肤本身具有屏障功能,可阻挡多数微生物入侵。接触后及时用流动水洗手,能进一步降低风险。若纸张潮湿、破损或存放环境脏乱,则可能沾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但这类细菌需要通过伤口或黏膜才能引发感染。
少数情况下,若使用者存在肛周湿疹、痔疮出血等皮肤破损,或纸张被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污染,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需特别注意,接触污染物品后可能引发胃肠炎或皮肤感染。公厕坐便器、门把手等区域的交叉污染风险通常高于卫生纸本身。
建议优先选择包装完好的单层卷纸,避免使用裸露或受潮的纸张。如厕后应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尤其需清洗指缝和腕部。外出时可携带酒精湿巾或便携式洗手液,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消毒。若使用后出现皮肤红肿、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