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肚子痛拉肚子一般可以喂奶,但若伴随发热、便血或严重脱水时需暂停哺乳。哺乳期腹泻多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或感染有关,多数情况下不影响乳汁质量。
哺乳期轻度腹泻时,病原体通常不会通过乳汁传播,乳汁中的免疫成分反而有助于婴儿建立肠道菌群屏障。此时需注意母亲的手部清洁与乳头消毒,避免粪口途径传播病菌。建议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饮食选择低脂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暂时避免牛奶、豆类等可能加重腹胀的食物。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对哺乳影响较小的药物。
当腹泻每日超过10次或持续2天未缓解,出现38℃以上发热、黏液脓血便、剧烈腹痛时,可能存在细菌性痢疾或轮状病毒感染等传染性疾病。此时病原体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需暂停哺乳并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后,若确诊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等哺乳期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则需对症治疗并隔离3-5天。
哺乳期出现腹泻应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观察是否伴有呕吐、皮疹等其他症状。喂养前彻底清洁双手和乳房,婴儿餐具单独消毒。若需用药治疗,优先选择不影响哺乳的药品,用药后注意观察婴儿是否有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持续腹泻超过3天或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