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皮炎主要由钩虫幼虫经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常见原因有赤足接触污染土壤、皮肤屏障受损、环境卫生条件差、免疫功能低下及职业暴露风险。
1、赤足接触土壤:
钩虫幼虫多存在于被粪便污染的潮湿土壤中,赤足行走或劳作时幼虫可穿透足部皮肤。夏季高温多雨季节更易发生,田间劳动者、儿童为主要高风险人群。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出现瘙痒性丘疹需就医进行驱虫治疗。
2、皮肤屏障受损:
皮肤存在微小伤口或湿疹等病变时,幼虫更易侵入。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皮肤防御功能下降,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日常需保持皮肤完整,接触泥土时穿戴防护鞋袜,出现线状匍行疹应及时使用驱虫药物。
3、卫生条件不足:
粪便未无害化处理直接施肥是重要传播途径,农村旱厕、露天粪坑易造成土壤污染。改善厕所设施、规范粪便管理可阻断传播链,流行区居民应定期接受寄生虫筛查,集体生活场所需做好环境消杀。
4、免疫功能异常:
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人群等免疫缺陷者,幼虫在皮下移行时间延长,可能导致严重皮肤损害甚至内脏幼虫移行症。这类人群应避免土壤接触,出现持续红斑需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系统驱虫治疗。
5、职业暴露因素:
农民、矿工、园林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土壤,感染概率较常人高5-8倍。作业时应穿戴胶鞋手套,工作后及时沐浴,企业需提供防护培训并配备硫磺皂等清洁用品,流行区建议每半年预防性服药。
预防钩虫皮炎需综合采取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措施。日常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污染的土壤,务农时穿戴防水鞋具,接触后立即用酒精棉片消毒。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帮助修复幼虫移行造成的组织损伤。流行区域可定期服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进行预防,儿童户外活动后要重点检查足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水疱伴剧烈瘙痒时,切忌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