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溃疡、皮疹、硬结等症状。皮肤表现与癌症类型、分期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受肿瘤直接侵犯、代谢异常或治疗副作用影响。
1、色素沉着黑色素瘤或内分泌肿瘤可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皮肤颜色加深,表现为褐色或黑色斑块。肝癌患者因胆红素代谢障碍可出现黄疸样黄染。部分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注射液会引发药物性色素沉着。需通过皮肤镜或活检鉴别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
2、顽固性瘙痒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常伴发全身瘙痒,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组胺有关。肝癌导致的胆汁淤积性瘙痒多集中于手掌脚底。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但需排查是否由肿瘤进展引起。
3、皮肤溃疡乳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可直接浸润皮肤形成菜花样溃疡,基底出血伴恶臭分泌物。放射性治疗可能导致照射区域皮肤破溃。需使用康复新液湿敷创面,严重时需手术清创。
4、特异性皮疹皮肌炎患者可能出现眼眶周围紫红色斑,提示潜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如吉非替尼片常引发痤疮样皮疹。此类皮疹多分布于头面部,需避免抓挠并配合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5、皮下硬结转移性肿瘤可在皮下形成无痛性硬结,质地坚硬且活动度差。乳腺癌转移多见胸壁结节,肺癌转移好发于腹部皮下。需通过穿刺活检明确性质,必要时行局部放疗控制进展。
癌症患者出现皮肤改变时应记录症状出现时间、演变特点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刺激性药膏,洗澡水温控制在38℃以下,选择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定期监测皮肤状况变化,突发广泛皮疹或溃疡渗血需立即就医。营养支持方面可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皮肤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