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子(伊蚊)叮咬后毒性反应通常较轻,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但可能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疾病,严重程度与个体免疫状态、携带病原体种类有关。
1、局部反应:花蚊子唾液中的蛋白质可引发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叮咬处红肿、瘙痒,冷敷或外用炉甘石洗剂可缓解症状。
2、继发感染: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发细菌感染,出现化脓或发热,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
3、病毒传播:携带病原体的花蚊子可能传播登革热,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痛,需就医进行病毒检测及对症治疗。
4、过敏休克:极少数人群对蚊虫毒素严重过敏,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抢救。
被叮咬后避免抓挠,户外活动建议穿浅色长袖衣物,使用避蚊胺成分驱蚊剂,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