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可通过病变范围、症状特征、内镜表现、病理特点及并发症五方面区分。两者虽同属炎症性肠病,但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溃疡性结肠炎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
1、病变范围:
克罗恩病可发生于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呈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交替出现。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连续,始于直肠并向近端结肠延伸,不会累及小肠或上消化道。
2、症状特征:
克罗恩病常见右下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可能伴有肛周病变如肛瘘。溃疡性结肠炎以左下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为主,较少出现肛周并发症。
3、内镜表现:
克罗恩病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壁增厚及狭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假性息肉形成,血管纹理消失。
4、病理特点:
克罗恩病病理可见透壁性炎症、非干酪样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改变局限于黏膜层,可见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无肉芽肿形成。
5、并发症:
克罗恩病易并发肠梗阻、肠瘘、腹腔脓肿。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并发症为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癌变风险增高。
日常需注意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规律监测营养状况,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营养素。适度进行步行、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腹痛。保持良好作息与情绪管理,定期复查肠镜与影像学检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便血增多时需立即就医。
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三类。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病情活动度、病变范围及个体差异决定,主要药物有美沙拉嗪、泼尼松和硫唑嘌呤。
1、美沙拉嗪:
美沙拉嗪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用药,属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该药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对于直肠型或左半结肠型患者,可选用栓剂或灌肠剂进行局部治疗。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可能出现头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2、泼尼松:
泼尼松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期患者,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该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发挥抗炎作用,能快速控制急性发作症状。由于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通常作为短期诱导缓解用药,症状控制后需逐渐减量。
3、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属于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慢性活动性患者。该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维持病情缓解,但起效较慢需联合用药过渡。用药期间需严密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4、生物制剂:
英夫利西单抗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这类药物靶向抑制炎症因子,能有效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使用前需排查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5、联合用药:
临床常根据病情采用阶梯治疗方案,轻症单用美沙拉嗪,中重度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难治性病例可考虑生物制剂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调整,同时配合营养支持等综合管理措施。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建议食用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缓解期可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严格遵医嘱用药的同时,需定期进行肠镜和实验室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疾病管理同样重要,出现腹痛加重或血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