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排尿末期疼痛可能由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统结石、阴道炎、尿道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排石治疗、局部清洁等方式缓解。
1、尿道炎:
尿道黏膜受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排尿时尿液刺激病变部位产生灼痛感。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淋球菌等,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
2、膀胱炎:
膀胱三角区炎症在排尿末期膀胱收缩时加剧疼痛,多伴随尿频尿急症状。可能与性生活卫生不良、免疫力下降有关,建议多饮水冲刷尿道,必要时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3、泌尿系统结石:
膀胱或尿道结石在排尿末段随尿液移动划伤黏膜,表现为刀割样剧痛。结石形成与代谢异常、饮水不足相关,需通过B超定位后采取体外碎石或药物排石。
4、阴道炎:
外阴及阴道炎症分泌物污染尿道口,排尿时刺激受损皮肤产生刺痛。霉菌性阴道炎典型症状为豆腐渣样白带,需保持外阴干燥并使用抗真菌栓剂。
5、尿道综合征:
排尿末段疼痛但检查无明确感染证据,可能与盆底肌痉挛、神经敏感有关。建议进行膀胱训练,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必要时采用解痉药物治疗。
日常应注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会阴部,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经期需加强卫生巾更换频率,避免盆浴及公共泳池活动。长期反复出现排尿疼痛或伴随血尿、发热时,需及时进行尿培养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尝试热水坐浴缓解肌肉痉挛,饮食上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泌尿道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