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分为三类,区分依据主要涵盖预期用途、使用时长、侵入性程度及对人体潜在风险等因素。
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最低,通常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类器械多为非接触人体或仅接触皮肤表面的产品,如外科用纱布、绷带、基础外科器械等。其管理实行备案制,生产环节仅需符合基本质量体系要求,上市前无须进行临床试验评价。第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度风险,需通过特殊控制措施管理,例如血糖仪、血压计、体温计等诊断监测设备,以及部分治疗设备如超声理疗仪。这类产品需通过省级药监部门注册审批,部分产品需提交临床评价资料。第三类医疗器械风险最高,多为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的产品,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等。其注册需由国家药监部门审批,必须提供临床试验数据,生产过程需符合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区分医疗器械类别时需重点评估四个维度。预期用途方面,诊断、治疗、生命支持功能的器械通常归为较高类别。使用时长维度,短期使用器械风险低于长期植入物。侵入性程度直接影响分类,经皮肤接触器械属一类,进入体腔器械多为二类,穿透体腔或血液循环器械属三类。技术特征方面,含有药物成分、能量释放或生物活性材料的器械会提高分类等级。实际操作中可查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具体条目,或根据分类规则指导原则进行判定,存在争议时需向省级以上药监部门申请分类界定。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是保障用械安全的重要制度,使用单位应建立器械档案并定期核查资质。个人购买家用医疗器械时需认准注册证编号,一类器械标注备案编号,二三类器械标注注册证编号。操作高风险器械前应接受专业培训,定期检查器械性能状态,发现异常立即停用并联系供应商。储存环境需避免高温潮湿,电子类器械注意电池维护,植入类器械需留存唯一标识信息以便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