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主要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明确诊断的患儿。手术干预的指征主要有肠道梗阻反复发作、肠炎持续加重、生长发育迟滞、保守治疗超过6个月无效以及全结肠型巨结肠。
1、反复肠梗阻:
患儿出现反复腹胀、呕吐、排便困难等肠梗阻症状时,提示病变肠段功能严重丧失。此时需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病变肠段,恢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术后需配合扩肛训练和排便管理。
2、顽固性肠炎:
约30%患儿会并发难治性小肠结肠炎,表现为腹泻、血便、发热等。这类患儿易出现败血症和肠穿孔,需急诊手术清除病变肠段。术前需通过静脉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3、发育迟缓: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不增、身高落后于同龄儿童,说明肠道吸收功能严重受损。手术能解除慢性肠梗阻,改善营养吸收。术后需制定阶段性营养补充方案。
4、保守治疗无效:
经灌肠、扩肛、益生菌等治疗超过半年仍依赖辅助排便的患儿,提示肠道自主神经功能无法代偿。此时需通过拖出术或造瘘术重建排便通道。
5、全结肠型病变:
经直肠活检和钡灌肠确诊为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时,需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这类患儿术后需长期随访电解质和维生素水平。
术后护理需注重肛门清洁和排便训练,每日进行3-5次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饮食应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分6-8次少量进食。建议补充复合维生素和铁剂,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营养指标。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6个月后逐步增加户外活动量以增强腹肌力量。家长需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和性状,发现排便困难及时就医复查。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用于肌瘤引起明显症状、影响生育功能或怀疑恶变的情况。主要适应症包括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肌瘤压迫引起尿频便秘、肌瘤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肌瘤短期内快速增大、绝经后肌瘤继续生长等。
1、严重贫血:
子宫肌瘤可能导致月经量显著增多或经期延长,长期失血会引发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当药物治疗无效或贫血程度达到中度以上,需考虑手术剔除肌瘤以控制出血。
2、压迫症状:
体积较大的肌瘤可能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导致便秘或里急后重。若压迫输尿管可能引发肾积水。这类压迫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生活质量时,建议手术治疗解除压迫。
3、生育障碍:
黏膜下肌瘤可能改变宫腔形态影响胚胎着床,肌壁间肌瘤可能阻碍受精卵运输。对于合并不孕或反复流产的患者,在排除其他因素后,直径超过4厘米的肌瘤建议在孕前切除。
4、肌瘤快速增长:
绝经前女性肌瘤年增长超过2厘米,或绝经后肌瘤未缩小反而增大,需警惕肌瘤恶变可能。这类情况需通过手术获取病理标本明确诊断,排除子宫肉瘤等恶性肿瘤。
5、特殊部位肌瘤:
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等特殊位置的肌瘤可能造成解剖结构异常,增加手术难度。这类肌瘤通常建议在体积较小时尽早手术,避免后期处理困难。
术后需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两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剂促进伤口愈合,多食用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适度进行盆底肌锻炼帮助恢复膀胱功能,术后三个月复查超声评估恢复情况。日常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控制豆制品摄入量,规律作息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