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手术主要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两种方式,具体术式需根据瓣膜病变类型和程度决定。
1、瓣膜修复术瓣膜修复术适用于瓣膜结构损伤较轻的情况,通过缝合、成形环植入等技术恢复瓣膜功能。常见于二尖瓣脱垂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需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修复后患者无须长期抗凝治疗,但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修复效果。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需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2、机械瓣置换机械瓣置换采用人工金属瓣膜替代病变瓣膜,适用于严重钙化或畸形的瓣膜。机械瓣耐久性强但需终身服用华法林抗凝,存在出血或血栓风险。手术需切除病变瓣膜并精确缝合人工瓣膜,术后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年轻患者和主动脉瓣病变者多选择此术式,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瓣膜功能障碍。
3、生物瓣置换生物瓣置换使用猪心包或牛心包制成的人工瓣膜,适用于老年患者或不愿抗凝治疗者。生物瓣无须长期抗凝但使用寿命较短,约10-15年可能需再次手术。手术需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早期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生物瓣衰败时可能出现瓣周漏或狭窄,需通过超声心动图定期随访。
4、经导管介入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用于高风险老年患者,通过股动脉植入支架瓣膜。手术无须开胸但可能并发血管损伤或传导阻滞,术后需监测心电图和肾功能。二尖瓣钳夹术用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通过导管植入夹子闭合瓣叶,术后需控制心力衰竭诱因。介入治疗创伤小但适应证严格,需多学科团队评估。
5、术中辅助技术手术常规采用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需进行经食管超声实时评估。心肌保护通过冷停跳液实现,必要时采用脑氧监测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机器人辅助手术可提高精确度但延长手术时间,微创切口能减少胸骨感染风险。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稳定心律。
心脏瓣膜手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量,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服用抗凝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心脏超声。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需及时就诊,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术后康复期需监测体重变化,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切口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