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耳朵里面掏出一大坨可能是耳垢堆积或外耳道异物,通常由外耳道皮肤代谢、异物进入或炎症刺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清理耳垢、取出异物、抗感染治疗等方式处理。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掏耳导致损伤。
1、耳垢堆积外耳道皮肤代谢会产生耳垢,正常情况下耳垢会自行排出。若耳垢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可能形成硬块状耳垢堆积。表现为耳道堵塞感、听力下降或耳鸣。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耳垢后由医生清理,避免用尖锐工具自行掏挖。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需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
2、外耳道异物昆虫、棉签残留物等异物进入耳道后可能被耳垢包裹形成团块。常伴随耳部瘙痒、异物感或突发性耳痛。家长需注意儿童玩耍时避免将小物件塞入耳道。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定位异物,使用耵聍钩或吸引器取出,必要时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
3、外耳道炎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皮肤肿胀、渗出,分泌物与脱落上皮混合可能形成团块状物质。典型症状包括耳痛加剧、黄色分泌物及耳周淋巴结肿大。需保持耳道干燥,医生可能开具氯霉素滴耳液联合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严重者需进行脓液引流。
4、湿疹或皮炎外耳道皮肤湿疹或接触性皮炎会导致鳞屑大量脱落,与耳垢混合形成痂皮样团块。患者多有过敏史或频繁掏耳习惯,伴随剧烈瘙痒和皮肤皲裂。治疗需停用刺激性洗护用品,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症状。
5、胆脂瘤外耳道胆脂瘤为罕见情况,角质上皮异常堆积形成珍珠样团块。可能破坏外耳道骨质导致听力受损或眩晕。需通过CT检查确诊,医生会在局麻下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使用环丙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洗澡时可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防止进水。若出现耳道分泌物增多、听力骤降或持续耳痛,须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儿童出现抓耳、哭闹等表现时,家长需检查耳道并防止其自行塞入异物。耳道清洁建议每半年由专业医生进行一次,切勿使用发卡、牙签等非专用工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