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前需完成术前检查、调整用药、眼部清洁、全身状态评估及心理准备五项核心准备。
1、术前检查:
需完成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眼底检查及人工晶体度数测算等专项检查。眼科医生会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晶状体混浊程度,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排除青光眼等禁忌症,确保手术方案个性化定制。
2、调整用药:
术前3天需停用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空腹8毫摩尔每升以下。青光眼患者需提前改用不影响手术的眼药水,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经内科医生会诊调整剂量。
3、眼部清洁:
术前3天开始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每日4次。手术当天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女性患者需卸除眼妆,佩戴隐形眼镜者需提前1周停戴。睫毛根部需用稀释碘伏溶液消毒。
4、全身评估:
高血压患者血压需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冠心病患者需携带近期心电图报告。全麻手术者需完善胸片、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呼吸道感染者应延期手术。
5、心理准备:
了解手术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流程,知晓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畏光、异物感等正常反应。提前准备遮阳帽和防护眼镜,安排家属陪同往返。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前需与主刀医生充分沟通预期效果。
手术前一周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橙子等水果增强角膜修复能力。每日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提升配合度,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眼外伤。准备宽松开襟衣物方便术后穿戴,住院患者需携带常用降压药和降糖药。术后恢复期需避免弯腰提重物,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类滴眼液,定期复查视力恢复情况。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程度因人而异,主要与手术时机、术前眼部发育状况、术后屈光矫正及弱视训练等因素相关。多数患儿术后矫正视力可达0.3-0.8,理想情况下部分可接近正常水平。
1、手术时机:
出生后3-6个月内手术效果最佳。视网膜黄斑区发育关键期为出生后6周至6个月,早期手术可减少形觉剥夺性弱视风险。超过1岁手术者,视力预后明显下降。
2、术前眼部条件:
是否合并小眼球、青光眼等先天异常直接影响预后。单纯晶状体混浊且眼轴长度正常者,术后通过人工晶状体植入可获得较好屈光状态。合并视神经发育不良者视力恢复有限。
3、屈光矫正:
2岁以上患儿通常植入人工晶状体,婴幼儿需配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无晶状体眼。精确的屈光检查及每3-6个月的度数调整对视力发育至关重要。
4、弱视治疗:
术后需持续进行遮盖疗法、视觉刺激训练等弱视干预。治疗依从性高的患儿,视力可提升2-3行。错过3-6岁视觉发育敏感期后,治疗效果显著降低。
5、术后并发症:
后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会二次损害视力。约15%-20%患儿需二次手术,术后需定期监测眼压及眼底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可维持现有视力水平。
术后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每3个月进行视力、眼轴、屈光度检查。2岁前建议每日4-6小时遮盖健眼,配合红光闪烁仪等弱视训练设备。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DHA等视网膜发育必需营养素,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家长应定期记录患儿视物行为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