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引起的肚子痛可通过调整饮食、腹部热敷、口服药物、补液治疗、充分休息等方式缓解。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过敏反应、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尝试馒头、软面条等低纤维主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每日少量多餐,单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两餐间隔2-3小时。持续腹泻时需暂时禁食4-6小时。
2、腹部热敷使用40℃左右热水袋敷于脐周,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热敷可促进肠壁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痉挛。注意防止低温烫伤,婴幼儿及糖尿病患者需谨慎使用。合并高热或便血时应停止热敷。
3、口服药物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平衡,消旋山莨菪碱片解除肠道痉挛。细菌性肠炎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所有药物均需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4、补液治疗每腹泻1次补充口服补液盐200-3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可自制糖盐水替代,配制比例为500毫升温水加1.75克食盐与10克白糖。出现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时,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5、充分休息急性期保持卧床休息,减少肠道蠕动刺激。恢复期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如厕后使用温水清洁会阴部,腹泻频繁者可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皮肤破损。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之间。
肠炎恢复期应持续1-2周低脂低纤维饮食,逐渐增加蒸蛋、去皮鸡肉等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及钾含量高的香蕉、土豆等食物。症状完全消失前避免生冷、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如出现持续高热、脓血便、意识模糊等表现需急诊处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肠炎患者建议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