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若未影响视力通常无需立即治疗。是否干预需结合晶体混浊程度、位置、进展速度及对视功能发育的潜在风险综合评估,定期眼科随访是关键。
1、混浊程度:
轻度晶体混浊未遮挡视轴时,可能仅表现为眼底红光反射减弱。此类情况建议每3-6个月进行视力筛查和裂隙灯检查,重点关注屈光状态变化。婴幼儿需配合检影验光,避免弱视发生。
2、混浊位置:
周边部混浊对中心视力影响较小,而中央区3毫米范围内的混浊易导致形觉剥夺。后极性白内障即使范围小也可能引起严重散光,需通过角膜地形图评估光学干扰程度。
3、进展速度:
约15%的先天性白内障会进行性发展。核性混浊较稳定,而板层混浊可能随眼球生长加重。发现混浊面积年增长超过10%或密度增加时,应考虑提前干预。
4、双眼差异:
单眼患病时,即使视力达标也需警惕双眼视差导致的弱视。建议进行双眼视功能评估,当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以上时,需考虑光学矫正或遮盖治疗。
5、伴随症状:
合并小眼球、青光眼或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时,需多学科联合诊疗。30%的先天性白内障伴有全身异常,建议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心脏超声检查。
对于暂未手术的患儿,应保证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促进视觉发育,补充富含叶黄素的深色蔬菜。3岁前每3个月监测眼轴和屈光变化,学龄期可延长至半年。避免剧烈碰撞类运动,选择乒乓球等追踪性训练有助于双眼协调。哺乳期母亲需注意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摄入,人工喂养建议选择添加DHA的配方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