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手术后复查项目主要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影像学检查、直肠指检、尿流率检查以及骨扫描。
1、PSA检测: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监测前列腺癌复发的重要指标。术后需定期抽血检测PSA水平,通常建议术后3个月内首次检测,之后根据风险分级每3-6个月复查。PSA持续升高可能提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
2、影像学检查:
包括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MRI能清晰显示前列腺切除区域及周围组织情况,CT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1年内需进行基线影像学评估,后续根据PSA变化决定复查频率。
3、直肠指检:
通过医生手指触诊检查前列腺窝区域,可发现局部复发的硬结或肿块。虽然PSA检测灵敏度更高,但直肠指检对PSA未升高时的局部复发仍有重要价值。术后第一年每6个月检查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4、尿流率检查:
评估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情况,检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参数。前列腺癌根治术可能损伤尿道括约肌或导致膀胱颈挛缩,尿流率检查能早期发现排尿功能障碍,指导后续康复治疗。
5、骨扫描检查:
针对中高风险或PSA异常升高患者,需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排查骨转移。前列腺癌最常转移至骨骼,骨扫描能比X线更早发现病灶。通常每1-2年复查一次,若出现骨痛或PSA快速上升需立即检查。
术后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伤口愈合,适量补充番茄红素、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坚持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肌功能,每周3-5次有氧运动维持正常体重。避免长时间骑车压迫会阴部,控制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睡前2小时限水减少夜尿。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合并代谢性疾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保持乐观心态,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可获得心理支持。
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前列腺炎多为炎症反应,前列腺癌则是恶性肿瘤。
1、病因差异:
前列腺炎主要由细菌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常见于中青年男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大肠杆菌等病原体逆行感染导致;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能与盆底肌肉痉挛、尿液反流等因素相关。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雄激素水平异常及环境暴露等密切相关,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
2、症状表现:
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疼痛、会阴部胀痛,可能伴随发热;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较轻微但反复发作。前列腺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肿瘤进展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血尿、骨痛等转移症状,直肠指检可触及质地坚硬的结节。
3、诊断方法:
前列腺炎主要通过尿常规、前列腺液检查及细菌培养确诊,部分需进行超声检查。前列腺癌需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核磁共振成像以及前列腺穿刺活检进行病理确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分期。
4、治疗原则:
细菌性前列腺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慢性前列腺炎可配合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前列腺癌治疗方案取决于分期,局限性癌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或放疗,晚期癌需采用内分泌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
5、预后转归:
前列腺炎经规范治疗后大多可痊愈,少数可能转为慢性病程。前列腺癌预后与发现早晚密切相关,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但发生转移后治疗效果显著下降,需终身随访监测。
建议男性定期进行前列腺健康检查,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减少辛辣刺激饮食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疾病。出现排尿异常或骨盆区域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