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
1、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粪便等体液中,直接接触这些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可能导致感染。儿童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治疗上需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2、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需注意隔离防护。治疗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隐性感染者:
部分感染者可能不出现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这类人群容易造成疾病在社区内隐匿传播。对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可预防性使用免疫球蛋白。
4、环境污染物:
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天,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餐具要高温消毒。
5、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新生儿,这类情况较为严重。新生儿感染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重症监护。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发病期间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类,避免辛辣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疱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增强免疫力。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儿童机构需做好晨检和消毒工作。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患儿可以适当吹风,但需避免直接对着风口或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手足口病的护理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疱疹、补充水分、观察体温变化以及隔离防护。
1、皮肤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破溃后可能继发感染,吹风时需避开患处。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已破溃处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膏。
2、体温调节:
患儿发热时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室温,但避免电扇或空调直吹。体温超过38.5℃需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低热期间建议多饮温水,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
3、隔离防护:
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居家隔离期间房间需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可将患儿暂时转移至其他房间,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空间。
4、饮食管理:
口腔疱疹可能导致进食疼痛,建议食用常温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过热、过酸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适量饮用绿豆汤、梨汁等清热解毒饮品。
5、病情监测:
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户外活动,选择无风天气短时间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对患儿康复有益,但需注意根据天气调整衣物厚度。夏季开空调建议维持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燕麦、南瓜等食物促进黏膜修复,恢复期适当补充乳铁蛋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患儿玩具、餐具需每日煮沸消毒,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隔离1周防止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