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是一种婴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体重不增、脱水等症状。呕吐通常在出生后2-3周开始,呈喷射状,呕吐物不含胆汁。体重不增是由于食物无法通过狭窄的幽门进入肠道,导致营养吸收不足。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囟门凹陷等。腹部触诊时可在右上腹触及橄榄形肿块,这是肥大的幽门肌。患儿常伴有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手足抽搐等。
1、呕吐:患儿在喂奶后出现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奶液,不含胆汁。这是由于幽门肌肥大导致胃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频繁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体重不增:由于食物无法通过狭窄的幽门,患儿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长期营养不足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需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或手术治疗改善营养状况。
3、脱水:频繁呕吐导致体液丢失,患儿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囟门凹陷等脱水症状。严重脱水可导致循环衰竭,需及时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状态。
4、腹部肿块:腹部触诊时可在右上腹触及橄榄形肿块,这是肥大的幽门肌。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5、代谢性碱中毒:频繁呕吐导致胃酸丢失,患儿出现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手足抽搐等。需通过静脉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来改善症状。
饮食方面,患儿在手术前需禁食,术后逐渐恢复喂养,从少量稀释的配方奶开始,逐步增加浓度和量。运动方面,术后患儿需适当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护理上,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呕吐情况、尿量和体重变化,及时就医复查。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恶心和食欲减退。这些症状可能因溃疡的位置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1、上腹痛: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通常表现为钝痛或烧灼感。疼痛可能发生在餐后几小时或夜间,尤其在空腹时更为明显。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感到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2、反酸:反酸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烧灼感。反酸通常在餐后或平躺时加重,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
3、烧心:烧心是指胸骨后或上腹部的烧灼感,通常与胃酸反流有关。烧心可能在进食后加重,尤其在摄入辛辣、油腻或酸性食物后更为明显。烧心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感到持续不适。
4、恶心:恶心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损伤有关。恶心通常在餐后加重,尤其在摄入刺激性食物后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胃酸或食物残渣。
5、食欲减退: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可能与上腹部疼痛、恶心或胃酸分泌过多有关。食欲减退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尤其在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摄入辛辣、油腻或酸性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和蔬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缓解症状。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