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肿块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囊肿或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肿块性质需通过超声检查、病理活检等手段明确诊断。
1、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常见症状包括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下腹坠胀感。体积较大的肌瘤可能导致尿频或便秘。治疗可选择米非司酮等药物抑制生长,或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2、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病变,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异常。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药物治疗常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严重者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3、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赘生物,可能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女性出现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可能配合孕激素治疗预防复发。
4、子宫囊肿子宫囊肿包括纳氏囊肿等良性囊性病变,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囊肿较大时可能引起下腹不适。多数囊肿无须特殊处理,定期随访即可,必要时可行穿刺抽吸或囊肿切除术。
5、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等恶性病变也可表现为子宫肿块,常伴有异常阴道流血、消瘦等症状。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发现子宫肿块应尽早就医明确性质,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按摩。保持规律作息,限制高雌激素食物摄入,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腹痛加重时需立即就诊,妊娠合并子宫肿块者需加强孕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