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并非单纯的大脑病变,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遗传易感性、慢性压力及环境刺激等多维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是抑郁症的核心生物学特征之一,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脑影像学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存在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脑区体积缩小或功能连接异常,但这些改变多为可逆性生理变化而非器质性病变。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病风险,但需与环境压力共同触发。长期应激状态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影响神经可塑性。社会心理因素如童年创伤、人际关系冲突等同样参与疾病发生发展。
抑郁症的治疗需采取综合干预策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平衡。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负面认知模式,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可调控异常脑电活动。规律运动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建立稳定社交支持网络对预防复发尤为重要。
抑郁症患者应保持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维持固定作息时间。建议记录情绪变化轨迹,参加正念冥想课程。家属需注意识别自杀风险信号,陪伴患者定期复诊。早期规范治疗可使多数患者获得显著改善,拖延就医可能导致症状慢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