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通常在40岁后开始出现,但部分人群可能在30岁左右出现早期血管改变。动脉硬化的发展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显现血管弹性下降、斑块形成等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的起始年龄存在个体差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人群可能出现更早的血管内皮损伤,这类人群可能在30-40岁即出现动脉壁增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异常加速血管病变,部分患者在35-45岁即可通过超声检测到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健康人群的动脉硬化进程相对缓慢,多数在50岁后才会出现明显的血管功能异常。
少数特殊情况下动脉硬化可能提前发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基因缺陷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引发血管炎症反应,促使20-30岁人群发生早发性动脉硬化。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或接受放射治疗的人群,也可能在较年轻时出现血管硬化表现。
建议从30岁起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已确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40岁以上人群可考虑通过颈动脉超声等检查评估血管健康状况。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