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肠道病毒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尤其是儿童之间密切接触更容易传播。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以及及时就医。
1、传染源的主要类型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包括两类:一是已经发病的患者,二是隐性感染者。患者的口腔分泌物、疱疹液、粪便等含有大量病毒,容易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隐性感染者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携带病毒,同样具有传染性。儿童由于免疫力较低,更容易成为传播对象。
2、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感染。
- 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毛巾等,再通过手接触口鼻而感染。
- 粪口传播: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如果卫生条件差,病毒可能污染水源或食物,导致感染。
3、预防措施
-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
- 环境消毒:定期对儿童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进行消毒,如玩具、桌椅、门把手等。
- 接种疫苗:目前已有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的疫苗,接种后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4、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轻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居家护理,重症患者需及时就医。
- 药物治疗:针对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可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口腔喷雾剂缓解不适。
- 饮食调理:多喝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隔离休息:患者应居家隔离,避免外出,直至症状完全消失,防止传染他人。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多样,但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以及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