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可能由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因素引起,主要危害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
1、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弹性下降,增加心脏负荷。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厚和肾功能损害。控制血压需限制钠盐摄入并规律监测。
2、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逐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情况可能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需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调节血脂水平。
3、糖尿病:
持续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常人高2-4倍,还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收缩和内膜损伤。吸烟者发生猝死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3倍,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5、肥胖:
内脏脂肪堆积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反应,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肥胖人群更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和静脉回流障碍,减重5%-10%即可改善代谢指标。
预防心血管疾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并定期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烹饪宜选用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避免摄入反式脂肪。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擅自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