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2椎体压缩性骨折多数情况下属于中度严重损伤,具体严重程度与压缩程度、是否合并神经损伤及基础疾病有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骨折压缩比例、脊髓受压情况、骨质疏松程度、年龄及并发症风险。
1、压缩比例:
椎体压缩不超过原高度1/3时通常保守治疗,超过1/2可能需手术干预。压缩程度直接影响脊柱稳定性,严重压缩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2、神经损伤:
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时会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这类情况需急诊手术减压。神经损伤程度决定远期康复效果。
3、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愈合缓慢,易发生二次塌陷。骨密度检测可评估骨折风险,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4、年龄因素:
年轻患者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常伴多发伤;老年患者低能量跌倒即可致病,但心肺功能差会增加手术风险。
5、并发症风险: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会延缓康复进程。
建议伤后立即佩戴支具保护,避免脊柱扭转动作。康复期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逐步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三个月内禁止负重劳动,睡眠时保持脊柱轴线平直,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饮食应增加乳制品、深海鱼类摄入,配合脉冲电磁场等物理治疗促进骨愈合。
开放性骨折外露骨端需立即进行专业医疗处理,主要措施包括伤口保护、止血固定、预防感染、及时转运和手术治疗。
1、伤口保护:
外露骨端严禁自行复位或触碰,应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覆盖伤口。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防止异物残留。覆盖时注意不要加压,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2、止血固定:
出血可采用间接压迫法,在伤口近心端用绷带加压包扎。骨折肢体需用夹板超关节固定,固定范围需包含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时保持伤肢中立位,避免扭转或牵拉外露骨骼。
3、预防感染:
开放性骨折感染风险极高,现场处理时禁止冲洗伤口或涂抹药物。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破伤风免疫史不明确者需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4、及时转运:
伤者需保持平卧位转运,转运途中避免颠簸。外露骨端需持续保持湿润,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敷料覆盖。记录受伤时间、机制和现场处理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手术治疗:
最终治疗需在手术室进行清创复位,常用术式包括外固定架安装、内固定钢板螺钉固定等。严重污染伤口可能需多次清创,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需进行显微外科修复。
伤后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支持,每日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5克/公斤体重,多食用鱼类、蛋类及乳制品。肢体肿胀消退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练习。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避免过早负重。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心理上需正视康复过程的长期性,可通过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