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主治月经不调、痛经、湿疹等病症。
1、位置定位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取穴时需正坐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可触及肌肉隆起处即为该穴。体表定位可参考髌骨内侧角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交点,或采用简便取穴法:对侧手掌自然覆盖膝盖,拇指指腹所压位置即为此穴。临床常用骨度分寸法辅助定位,以耻骨联合上缘至髌骨上缘为18寸,按比例折算取穴。
2、解剖层次穴区皮肤由股神经前皮支支配,深层有股动静脉肌支经过,肌肉层涉及缝匠肌和股薄肌。针刺深度通常为1-1.5寸,需避开大隐静脉主干。现代解剖学显示该区域分布有隐神经分支及膝降动脉关节支,刺激时可影响下肢血管神经调节功能。
3、月经病症针对功能性月经不调,该穴能调节垂体-卵巢轴功能,改善黄体期孕酮分泌不足。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针刺可抑制前列腺素F2α过量释放,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临床常配伍三阴交穴使用,配合当归芍药散等中药方剂增强疗效,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4、皮肤疾患治疗慢性湿疹时,该穴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减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对荨麻疹患者能降低组胺敏感性,常与曲池穴组成对穴使用。顽固性病例可配合刺络拔罐,每周治疗2次,渗出型皮损应严格消毒后施针。
5、关节疼痛对膝骨关节炎引起的肿胀疼痛,刺激该穴促进关节滑液代谢,减轻软骨磨损症状。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可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将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混合后注入。治疗期间应避免膝关节过度负重,配合微波理疗效果更佳。
日常可采用拇指按揉法保养该穴,每次顺时针按压5分钟至局部酸胀为度。月经期前一周开始艾灸效果显著,距皮肤3厘米悬灸10分钟即可。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下肢水肿者夜间可垫高腿部。若出现皮下淤血或灼痛感持续不减,应立即停止刺激并冷敷处理。慢性病患者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配合中药熏洗可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