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诊断,主要有颅颈交界区X线片、颈椎CT三维重建、头颅MRI、脑脊液动力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1、颅颈交界区X线片通过拍摄颅颈交界区侧位、张口位X线片,可观察齿状突位置及寰枢椎关系。典型表现为齿状突超过钱氏线3毫米以上,或麦氏线不连续。该检查经济便捷,但软组织分辨率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脊髓受压情况。
2、颈椎CT三维重建采用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底骨性结构异常,精确测量齿状突上移程度及寰枕融合等畸形。可评估椎动脉走行是否受累,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但对脊髓软组织显像效果逊于MRI。
3、头颅MRI磁共振成像能多平面显示延髓、颈髓受压变形程度,发现继发空洞症或脑积水。T2加权像可观察到脊髓内异常高信号,提示神经组织水肿变性。动态MRI还能评估头颈屈伸时脑脊液流动变化,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核心检查。
4、脑脊液动力学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结合奎肯试验判断蛛网膜下腔梗阻程度。部分患者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即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该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合并颅底畸形相关的脑脊液循环障碍。
5、神经电生理检查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能客观评估脊髓传导功能损害程度。常见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可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异常。术后复查有助于判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但易受技术因素干扰需结合临床分析。
确诊颅底凹陷症后应避免剧烈头部运动,睡眠时使用低枕保持颈部中立位。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摄入,促进神经修复。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改善关节稳定性。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若出现肢体麻木加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