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内或血管外被大量破坏,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的病理现象。溶血可能由遗传性红细胞缺陷、免疫因素、感染、药物或毒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1、遗传性因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或代谢缺陷,使红细胞易被脾脏破坏。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脾切除术或输血支持,常用药物包括叶酸片、地塞米松注射液等。
2、免疫性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疾病因抗体攻击红细胞导致溶血。患者常见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临床常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3、感染因素疟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等病原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或诱发免疫反应。患者多伴随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蒿甲醚片、注射用青霉素钠等抗感染药物,同时纠正贫血。
4、药物或毒素磺胺类抗生素、苯肼等化学物质可能引起氧化应激导致溶血。接触毒蕈、蛇毒等生物毒素也会损伤红细胞。患者常有酱油色尿、腰背痛表现。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5、机械性损伤人工心脏瓣膜、血管内支架等医疗器械可能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碎。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则因足底毛细血管受压导致。这类溶血通常表现为血红蛋白尿而无明显贫血。治疗需调整抗凝方案,使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
出现严重溶血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补充富含叶酸的绿叶蔬菜。注意观察尿色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溶血急性期要严格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蚕豆及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