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由感染、缺铁性贫血、药物反应、炎症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等因素引起。血小板增多分为反应性增多和原发性增多,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儿童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机体免疫系统激活后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急性感染消退后2-3周血小板可逐渐恢复正常。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伴有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及时进行血常规复查。
2、缺铁性贫血长期铁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时,骨髓代偿性增生可引起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食欲减退、异食癖等表现。建议家长通过血常规和血清铁检测明确诊断,调整膳食结构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
3、药物反应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可能暂时性促进血小板生成。若孩子近期使用过相关药物,家长应记录用药史并告知通常停药后血小板水平可自行恢复,无须特殊干预但需定期监测。
4、炎症性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刺激血小板持续升高。这类患儿除血小板增多外,往往伴有关节肿痛、皮疹、黏膜充血等特征性表现。需通过免疫学检查确诊后规范治疗原发病。
5、骨髓增生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肿瘤较为罕见,表现为血小板持续超过450×10⁹/L且伴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生。需进行JAK2基因检测和骨髓穿刺鉴别,此类患儿可能出现血栓或出血倾向,需血液科专科随访。
家长发现儿童血小板升高时,应先复查血常规排除检测误差,记录有无感染症状、用药史及家族血液病史。日常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血液黏稠,减少剧烈运动预防意外出血。若血小板持续超过500×10⁹/L或伴随瘀斑、头痛等症状,须及时至儿科或血液科就诊完善外周血涂片、铁代谢、炎症指标等检查。饮食上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避免过多高脂食物,定期监测血小板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