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出血通常由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
1、宫颈炎:
宫颈炎是宫颈黏膜的炎症反应,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宫颈炎常表现为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慢性宫颈炎可能伴随腰骶部酸痛。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局部物理治疗。
2、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宫颈管黏膜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质地脆弱易出血。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表现为同房后出血或经间期出血。确诊后可通过门诊手术摘除,术后需送病理检查排除恶变可能。
3、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根据病变程度分为CIN1-3级,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轻度病变可观察随访,中重度需行宫颈锥切术等治疗。
4、宫颈癌:
宫颈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晚期可出现大量阴道流血。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病因,通过宫颈活检可确诊。治疗方案取决于分期,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5、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内膜异位至宫颈部位时,会形成紫蓝色结节,月经期可能出现宫颈表面出血。常合并痛经和不孕,可通过妇科检查结合超声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抑制月经或手术切除病灶。
建议出现宫颈出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日常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生活;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促进黏膜修复;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同房后出血或绝经后出血需特别警惕,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