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引发的一种常见贫血类型。其症状包括疲劳、头晕、
心悸、皮肤苍白等,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和免疫力。治疗需补充铁剂、调整饮食,必要时就医。
1、症状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典型症状包括疲劳、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和黏膜苍白等。由于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供氧不足,导致这些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呼吸急促、手脚冰凉等表现。儿童和孕妇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或胎儿生长受限。
2、潜在危害
长期缺铁性贫血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和学习能力减退。孕妇贫血可能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风险。
3、治疗方法
治疗缺铁性贫血需从补充铁元素和改善饮食两方面入手。
- 药物治疗: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是常见选择,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于吸收不良或严重贫血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铁剂。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豆类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 生活方式改善:避免过量饮茶或咖啡,因其可能抑制铁吸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虽常见,但不可忽视。通过及时补充铁元素、调整饮食结构,大多数患者可有效改善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