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在生理状态下通常呈现淡粉色或浅红色,其颜色变化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及病理状态密切相关。主要有月经期暗红色、增殖期淡粉色、分泌期深红色、炎症状态鲜红色、萎缩期苍白色等典型表现。
1、月经期暗红色:月经期子宫内膜因血管破裂脱落,混合经血呈现暗红色。此时内膜组织碎片与血液成分结合,可能伴有少量凝血块。该阶段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功能层完全剥脱,基底层开始修复。部分女性可能伴随下腹坠胀、腰骶酸痛等生理性不适。
2、增殖期淡粉色:增殖期在雌激素作用下,新生子宫内膜呈均匀淡粉色,表面光滑湿润。此时内膜腺体开始增生,间质细胞增殖,血管呈规则螺旋状分布。通过宫腔镜检查可见内膜厚度约3-5毫米,质地柔软,无异常出血点。
3、分泌期深红色:分泌期受孕激素影响,子宫内膜充血肥厚呈深红色,质地松软如海绵。腺体扩张弯曲并分泌糖原,血管增生明显,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此时内膜厚度可达8-12毫米,组织学检查可见特征性的锯齿状腺体结构。
4、炎症状态鲜红色:子宫内膜炎时内膜呈现异常鲜红色,伴有水肿、充血及点状出血。病理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导致颜色改变。常见伴随症状包括异常阴道流血、下腹疼痛及发热,需通过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5、萎缩期苍白色:绝经后或长期闭经时,子宫内膜萎缩呈苍白色,厚度不足3毫米。腺体萎缩稀少,间质纤维化,血管分布减少。这种状态常见于卵巢功能衰退、低雌激素水平人群,可能需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改善症状。
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通过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经期延长或绝经后出血时,应及时进行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检查。日常保持会阴清洁,避免频繁宫腔操作,合理调节内分泌水平。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戊酸雌二醇片等药物进行激素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