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流血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主要有排卵期出血、妊娠相关出血、生殖系统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等原因。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1、排卵期出血月经周期中期出现的少量阴道流血,多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有关。表现为点滴状出血,持续2-3天,通常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即可。若出血量增多或伴随腹痛,需排除黄体功能不足等内分泌异常。
2、妊娠相关出血孕早期可能因胚胎着床、先兆流产等出现流血,孕晚期需警惕胎盘前置或早剥。此类出血常伴有下腹坠痛,需立即进行超声检查和孕酮检测。禁止自行服用止血药物,妊娠期用药需严格遵循产科医师指导。
3、生殖系统炎症宫颈炎、阴道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接触性出血,常见于同房后。伴随白带增多、异味等症状。需通过妇科检查和白带常规确诊,可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甲硝唑栓等药物,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4、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易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贫血。超声检查可明确肌瘤位置和大小,5厘米以上肌瘤或引发压迫症状时,可考虑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平时需避免摄入含雌激素食物。
5、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不典型增生等疾病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出血。诊断性刮宫可获取病理结果,药物治疗可选择黄体酮胶囊,恶性病变需行子宫全切术。每年应定期进行妇科体检。
日常需注意记录出血时间、颜色和伴随症状,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洗外阴。建议穿着棉质透气内裤,经期勤换卫生用品。40岁以上女性若出现异常出血,应尽快进行宫颈癌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功能,但出血期间应暂停盆浴和游泳等可能引发感染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