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内出现小疙瘩可能由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尖锐湿疣、巴氏腺囊肿、皮脂腺异位症或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假丝酵母菌过度繁殖可能导致阴道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分泌物伴瘙痒,局部可见充血性小丘疹。需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或制霉菌素片,同时保持外阴干燥清洁。
2、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菜花状赘生物,质地柔软且易出血。可能与不洁性接触有关,通常表现为外阴、阴道或肛周多发疣体。需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联合干扰素局部注射。
3、巴氏腺囊肿:
前庭大腺导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肿物,初期为无痛性小结节,继发感染时可增大伴压痛。可能与局部卫生不良或机械刺激有关,急性期需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需行造口术。
4、皮脂腺异位症:
阴道黏膜出现的淡黄色颗粒状突起,直径1-2毫米,无自觉症状。属于生理性变异,与激素水平变化相关,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需与尖锐湿疣鉴别诊断。
5、接触性皮炎:
卫生用品或药物过敏导致的局部丘疹样改变,常伴明显瘙痒或灼热感。可能与护垫、洗液或避孕套成分过敏有关,需停用致敏物质并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建议穿着纯棉透气内裤,避免使用碱性洗剂清洗外阴,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每日更换内裤并用沸水烫洗,经期勤换卫生巾。出现异常分泌物增多、瘙痒加重或肿物增大时,应及时至妇科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HPV检测或醋酸白试验等明确诊断。日常可适量摄入无糖酸奶调节阴道菌群,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