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满月后仍可能出现黄疸,但多数属于生理性黄疸,少数可能与病理性因素有关。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黄染的现象,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是常见原因。
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可持续至出生后2-3个月,但胆红素水平一般不会超过15mg/dL。这类黄疸婴儿通常吃奶正常、体重增长良好、大小便颜色无异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
若满月后黄疸持续存在且伴随大便颜色变浅、尿液深黄、呕吐、嗜睡或喂养困难等症状,需警惕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理性黄疸。早产儿、溶血性疾病患儿或存在宫内感染的婴儿更易出现黄疸迁延。病理性黄疸需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肝胆B超等检查明确病因,光疗是常用的干预手段,严重者可能需换血治疗或手术解除胆道梗阻。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记录黄疸是否向四肢蔓延。母乳喂养者无须停母乳,但需确保每日喂养8-12次。若发现黄疸突然加深、婴儿反应变差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