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心肌病通常不能自愈,需要积极治疗和长期管理。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妊娠晚期至产后数月内发生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可能与妊娠期血流动力学改变、激素水平波动、免疫因素、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围产期心肌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规范干预。轻度患者通过严格限盐、控制液体摄入、充分休息等生活方式调整可能缓解症状,但多数需联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改善心室重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降低心脏后负荷。严重病例可能需静脉用正性肌力药物或机械循环支持。产后哺乳期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安全性。
约半数患者在规范治疗6-12个月后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但左心室射血分数持续低于30%者预后较差。即使心功能恢复也应避免再次妊娠,复发风险较高且可能加重心肌损害。所有患者均需定期心内科随访,监测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清标志物。日常生活中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感染,限制钠盐摄入,禁止吸烟饮酒。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时应及时复诊。
围产期心肌病患者应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度有氧运动、规律作息和情绪调节。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使用经乳汁分泌的药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脏功能,妊娠前必须进行专业风险评估。家庭成员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家中可备便携式氧气设备以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