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能由细菌感染、性传播疾病、宫腔手术操作、邻近器官炎症蔓延、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中药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盆腔炎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阴道上行感染至盆腔,导致输卵管、卵巢等器官发生炎症。患者可能出现下腹疼痛、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多西环素等。
2、性传播疾病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可引起盆腔炎。不洁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常伴有尿频、尿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这类盆腔炎容易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和不孕。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同时性伴侣需同步治疗。
3、宫腔手术操作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生殖道自然防御屏障,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盆腔。术后护理不当或过早性生活都可能诱发盆腔炎。这类患者通常在术后1-2周出现下腹疼痛、发热等症状。治疗需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扩散,必要时需住院静脉给药。
4、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阑尾炎、腹膜炎、肠炎等腹腔内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继发性盆腔炎。这类患者除盆腔炎症状外,还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需同时控制原发感染灶和盆腔炎症,可能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严重病例可能出现盆腔脓肿,需考虑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
5、不良卫生习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频繁阴道冲洗、长期穿紧身裤等不良卫生习惯可能破坏阴道微环境平衡,增加盆腔感染风险。这类患者症状可能较轻但易反复发作。治疗除抗生素外,需重点纠正不良习惯,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清洁破坏阴道正常菌群。
盆腔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饮食宜清淡营养,多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增强体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月经期要勤换卫生巾。定期复查很重要,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完成全程治疗,防止转为慢性盆腔炎。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不孕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