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一般持续12-16天,通常在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黄体期的长短主要受到排卵时间、激素水平、个体差异、黄体功能以及疾病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黄体期是指排卵后到月经来潮前的阶段,由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维持子宫内膜。排卵时间延迟会导致黄体期相应缩短,而排卵提前则可能延长黄体期。激素水平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可能使黄体期短于10天,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影响黄体期稳定性。正常黄体期体温会升高0.3-0.5摄氏度,这种基础体温变化可作为判断依据。部分女性黄体期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经前期综合征表现。
黄体期过短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过长可能提示妊娠或黄体囊肿。黄体期计算应从排卵日次日开始,至下次月经来潮结束。临床常用黄体中期孕酮检测评估黄体功能,超声监测也可观察黄体形态变化。记录基础体温曲线有助于判断黄体期长度,需连续测量三个月经周期。
建议女性通过记录月经周期、监测基础体温等方式了解自身黄体期特点,若出现黄体期异常缩短或延长超过正常范围,应及时就医检查激素水平。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黄体功能,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影响内分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