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最常见类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围产期心肌病和心律失常。
1、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之一,主要由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引起。常见类型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这类患者在妊娠期可能因血容量增加而加重心脏负担,需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
2、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多由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热导致,以二尖瓣狭窄最为常见。妊娠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加重瓣膜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这类患者妊娠前需进行专业评估。
3、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减退。这种情况通常在妊娠20周后出现,与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4、围产期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是一种特发性心肌疾病,多发生在妊娠最后一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临床表现为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5、心律失常: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多数为良性过程,但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影响母胎安全。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管理。建议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5克;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改善循环;定期监测血压和体重变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出现心悸、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时应及时就医。产检时应主动告知心脏病史,由产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心搏骤停可分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无脉性电活动三种类型。
1、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心搏骤停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心室肌快速无序收缩,心电图显示不规则的颤动波。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病等均可诱发。患者会立即丧失意识,需立即进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
2、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规律但无效的心室收缩,心率常超过100次/分。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虽然心电图显示有规律电活动,但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必须立即进行电复律。
3、无脉性电活动:
无脉性电活动指心电图显示有电活动但无有效机械收缩,包括电机械分离和极缓慢心律两种情况。常见于严重缺氧、心包填塞、大面积肺栓塞等。这类患者预后较差,需立即查找并纠正可逆病因。
心搏骤停的急救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日常生活中应学习基本心肺复苏技能,定期体检排查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对于有心脏病史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提高急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