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坏死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心肌坏死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若坏死范围较大或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肌坏死是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死亡的病理过程,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心肌供血中断超过30分钟即可发生不可逆损伤。坏死区域若累及左心室20%以上面积,心脏泵血功能会显著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体循环淤血,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心肌坏死后瘢痕组织形成也会影响心脏收缩协调性,进一步加重心功能恶化。
部分小范围心肌坏死患者通过及时再灌注治疗可避免心力衰竭。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或溶栓治疗,恢复血流后心肌顿抑可逐渐恢复。但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存在多支血管病变,即使坏死面积较小,长期心肌重构仍可能导致慢性心力衰竭。这类患者需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延缓心室重塑。
出现持续性胸痛、气促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超声明确诊断。确诊心肌坏死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储备。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室结构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