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通过专业心理评估、症状自评量表、临床访谈、生理检查及病程观察等方式确认。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慢性压力、重大生活事件或共病躯体疾病等原因引起。
1、专业心理评估由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进行诊断,常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评估内容包括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维度,需结合国际疾病分类或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该方式能有效区分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
2、症状自评量表患者可通过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初步筛查,如PHQ-9量表包含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9项核心症状评估。得分超过临界值提示需进一步就医。但自评结果不能替代临床诊断,可能存在主观偏差,尤其伴随焦虑症状时易出现假阳性。
3、临床访谈医生会详细询问持续两周以上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睡眠障碍等,并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影响。访谈需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损害及自杀风险,可能涉及家族精神病史追溯与应激事件分析。
4、生理检查通过血液检测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部分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血清素水平异常。脑电图或功能性核磁共振可观察前额叶皮层活动变化,但目前生理指标仅作为辅助参考,不能单独用于诊断。
5、病程观察医生会要求记录每日情绪波动、症状变化及社会功能情况,观察是否符合抑郁症发作持续2周以上的诊断标准。对于轻中度患者可能建议1-2周复诊评估,重度伴有自杀倾向者需立即干预。病程记录有助于鉴别单次发作与复发性抑郁障碍。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如每天30分钟快走或瑜伽有助于改善情绪。饮食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所有抗抑郁药均需严格遵医嘱服用。若自评量表提示异常或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症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