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通过情绪评估、躯体症状观察、社会功能分析、病程判断及专业筛查等方式确认。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应激事件、慢性疾病、人格特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杀倾向等症状。
1、情绪评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是核心症状,表现为显著且持久的悲伤、空虚或绝望感,可能伴随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日常活动中难以体验愉悦感,即使参与既往喜欢的活动也缺乏兴趣。部分患者会出现晨重夜轻的情绪波动,早晨情绪低落程度更明显。
2、躯体症状观察抑郁症常伴随多种生理变化,包括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骤减或暴食引发的体重波动、持续性疲劳乏力。可能出现非特异性躯体疼痛如头痛、背痛,或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腹泻交替。这些症状往往无法用其他躯体疾病解释,且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
3、社会功能分析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显著降低。社交回避行为增多,可能逐渐退出亲友聚会或集体活动。严重时可能出现疏于个人卫生、长期卧床等社会功能退化表现,这些变化通常能被亲友明显察觉。
4、病程判断症状需持续存在两周以上,且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出现相关表现。症状严重程度需达到明显影响社会职业功能的程度,与日常情绪波动有本质区别。既往抑郁发作史或家族精神疾病史会增加诊断概率,季节性发作模式也具有一定提示意义。
5、专业筛查标准化量表如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可作为初步工具,但最终诊断须由精神科医生完成。医生会通过临床访谈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缺乏等躯体疾病,评估是否共病焦虑障碍或双向情感障碍。必要时可能建议脑电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检查辅助鉴别。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如每日30分钟快走或瑜伽等温和锻炼。饮食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避免长期独处。若自查存在多项抑郁症状,应尽快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专业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必要时的药物干预,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