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由感染、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轻度减少可能无症状,严重减少会导致出血倾向。
1. 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需抗感染治疗并监测血小板计数。
2. 药物因素:部分抗生素、抗凝药等可能破坏血小板或抑制其生成,常见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应及时停药并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3. 免疫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会加速血小板破坏,伴随紫癜、黏膜出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4. 骨髓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直接影响血小板生成,可能伴随贫血、感染,需根据病因进行骨髓移植或靶向治疗。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摄入,定期复查血常规,严重出血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