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及肝功能异常。这些症状通常由胆汁酸代谢障碍引起,可能伴随胎儿窘迫风险增加。
1、皮肤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突出的症状是全身性瘙痒,尤其以手掌和足底为著。瘙痒常在夜间加重,与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这种瘙痒区别于普通皮肤疾病,通常无原发性皮损,但可能因搔抓出现继发性抓痕。
2、黄疸表现:
约10%-25%患者会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黄疸程度通常较轻,多在瘙痒出现后1-4周发生,分娩后迅速消退。
3、尿色加深:
胆汁淤积使尿胆原排出增多,尿液呈现深茶色或可乐色。这种变化与胆红素经肾脏排泄增加有关,可作为疾病进展的观察指标之一。
4、粪便变浅:
胆汁流入肠道减少导致粪便中胆红素含量降低,使粪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这种改变反映胆汁排泄受阻程度,严重时可出现脂肪泻。
5、肝功能异常:
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是诊断金标准,常伴有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增高。实验室检查可见总胆汁酸>1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可升高2-10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定期监测胎动和胆汁酸水平;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限制动物内脏摄入;保证充足休息,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出现严重瘙痒或胎动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产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提前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