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可能由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收缩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药物缓解、中医调理、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改善。
1、前列腺素过多: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前列腺素,过量前列腺素会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这种收缩可能压迫周围血管造成缺血,引发下腹坠痛。针对这种情况可选用布洛芬、萘普生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2、子宫收缩异常:
部分女性子宫肌层对激素反应敏感,月经期会出现不协调收缩。这种异常收缩可能表现为痉挛性疼痛,疼痛常从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第2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缓解子宫异常收缩。
3、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盆腔其他部位,经期时这些异位内膜同样会出血脱落。病灶刺激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伴有性交痛和不孕。腹腔镜手术可明确诊断并切除异位病灶。
4、盆腔炎症:
慢性盆腔炎会导致盆腔组织粘连,月经期充血时牵拉粘连组织产生疼痛。这类痛经多为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发热和异常分泌物。需进行规范的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
5、精神因素影响: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降低疼痛阈值,放大痛经感受。长期精神紧张还会影响内分泌,加重子宫痉挛。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心因性痛经。
经期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可适量饮用姜茶、红糖水等温经散寒的饮品。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和疼痛特点,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建议及时妇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愉悦心情对缓解痛经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