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炎可通过休息调整、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小儿肌炎通常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遗传因素、代谢紊乱、外伤等因素引起。
1、休息调整小儿肌炎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肌肉损伤。家长需调整患儿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羹、鱼肉泥的摄入,帮助肌肉修复。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外界刺激,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症状。
2、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局部热敷或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肌肉血液循环。温水浴时家长需轻柔按摩患儿四肢肌肉,水温控制在38-40℃。物理治疗需在炎症缓解期进行,急性期禁用热疗以免加重水肿。
3、药物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可用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发热症状。泼尼松龙颗粒作为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适用于重症肌炎患儿调节免疫功能。所有药物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免疫调节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肌炎,可能需要使用甲氨蝶呤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环孢素软胶囊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治疗期间家长需定期带患儿复查肝功能、血常规,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免疫调节治疗通常需要持续数月。
5、康复训练在医生评估后逐步开展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恢复期可进行水中步行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负重。家长需每日记录患儿肌力变化,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严重病例需配合矫形器辅助运动功能恢复。
家长应定期监测患儿体温和肌力变化,记录每日活动耐受程度。饮食上保证充足维生素D和钙质摄入,可适量添加西蓝花、乳制品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让患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2小时协助翻身或改变体位。若发现呼吸费力、吞咽困难等危重症状,须立即送医救治。恢复期可循序渐进增加户外活动,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