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饮食、伤口护理、药物干预、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小儿骨折后发烧可能与感染、炎症反应、脱水、应激反应、血肿吸收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额头贴退热贴帮助散热。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防止体温骤降或皮肤刺激。监测体温变化,每2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减少衣物包裹促进散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结合其他干预措施。
2、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可饮用温开水、稀释果汁或口服补液盐。提供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汤。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促进愈合。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哺乳期婴幼儿应保持正常喂养频率。
3、伤口护理检查骨折部位敷料是否干燥清洁,出现渗液、异味需及时更换。固定夹板或石膏保持干燥,避免抓挠或沾水。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发现皮肤发紫、肿胀加剧需就医。未拆线前禁止自行消毒或涂抹药膏。接触伤口前后需彻底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禁止自行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存在明确细菌感染时需按处方服用阿莫西林颗粒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使用抗生素需完成全程疗程,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服药后需观察有无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
5、就医检查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应立即就诊。伴随精神萎靡、拒食、抽搐等需急诊处理。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判断感染程度。X线复查确认骨折端是否移位或出现骨髓炎。严重感染可能需静脉输注抗生素或手术清创。
家长需保持患儿骨折部位制动,避免二次损伤。恢复期可进行医生指导下的被动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定期随访监测骨折愈合进度,一般儿童骨折愈合需3-8周。注意观察夜间体温波动,发热期间暂停补钙制剂。保持充足睡眠和情绪稳定有助于提升免疫力,若出现异常哭闹、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