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是一种以眼压升高和睫状体炎症为特征的继发性青光眼,主要表现为单眼反复发作的眼压急剧升高、轻度睫状充血及视物模糊。
1、病因机制:
该病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葡萄膜组织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可引发睫状体非感染性炎症,导致房水生成增加或排出受阻。部分患者发病前存在感冒、疲劳等诱因,但无明确病原体感染证据。
2、典型症状:
发作期可见单侧眼压突然升至40-60毫米汞柱,伴有轻度睫状充血但无角膜水肿。患者主诉视物模糊、虹视现象,偶有轻微眼胀痛。与原发性青光眼不同,本病瞳孔通常保持正常大小且对光反射灵敏。
3、诊断要点:
需通过眼压测量、前房角镜检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特征性表现为房角开放、睫状体肿胀,但无虹膜前粘连。需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等疾病鉴别,后者常伴角膜后沉着物和瞳孔缩小。
4、急性期治疗:
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联合降眼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严重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但需警惕激素性青光眼风险。禁用缩瞳药物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5、预后特点:
本病呈自限性,发作周期通常持续1-3周,90%患者眼压可自行恢复正常。但约50%病例会反复发作,长期随访中约10%可能发展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需定期监测视神经及视野变化。
患者发作期应保持低盐饮食,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可能影响眼压的物质。建议佩戴遮光眼镜减轻畏光症状,用眼时注意间断休息。日常需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避免过度用眼和情绪波动。若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出现视功能损害,需考虑免疫调节治疗。建议每半年进行眼底照相和视野检查,监测视神经纤维层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