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药物不当使用及电解质紊乱。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导致心脏功能恶化。
1、感染: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或支气管炎是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感染时机体代谢需求增加,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重心脏前负荷。控制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同时监测液体平衡。
2、心律失常:
快速型房颤或室性心动过速会显著降低心脏输出效率。心律失常时心室充盈时间缩短,每搏输出量下降,长期未控制可导致心肌重构。需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3、过度劳累:
体力活动超出心脏代偿能力时,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会增加心肌耗氧量。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加重。建议制定个性化活动计划,避免剧烈运动。
4、药物不当使用: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水钠潴留,β受体阻滞剂突然停药会诱发反跳性高血压。部分中药如含甘草制剂也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调整用药方案需在心血管医生指导下进行。
5、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均可影响心肌电生理稳定性,低钠血症会加重利尿剂抵抗。血电解质异常多与饮食不均衡或利尿过度有关,需定期检测并调整电解质补充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保持每日体重监测,体重短期内增加2公斤以上需警惕液体潴留。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至每日3克以下,优先选择鱼肉、禽类等优质蛋白。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静息心率20次/分。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自行调整利尿剂或地高辛剂量,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