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尿中带血可能由细菌感染、尿路结石、膀胱炎、肾盂肾炎、尿道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多饮水、止痛药物、手术取石、休息等方式缓解。
1、细菌感染: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侵入尿道并上行至膀胱或肾脏。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他如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也可能引起感染。细菌感染会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黏膜破损出血,表现为尿中带血。治疗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等。
2、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划伤尿路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出血。结石还可能阻塞尿路,导致尿液滞留继发感染。结石引起的出血通常为鲜红色,可能伴有剧烈腰痛。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服用排石药物促进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取石。
3、膀胱炎:
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至尿液中。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可能出现膀胱黏膜点状出血。急性膀胱炎常见尿频、尿急、尿痛伴血尿。治疗包括抗生素、膀胱保护剂如透明质酸钠,严重者需膀胱灌注治疗。
4、肾盂肾炎:
上尿路感染累及肾盂时,炎症反应更剧烈,可能出现全程血尿伴发热、腰痛。肾盂肾炎可能导致肾实质损伤,需及时静脉使用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等。慢性肾盂肾炎可能引起肾性高血压,需长期随访肾功能。
5、尿道损伤:
尿道器械检查、性生活过于剧烈、骑跨伤等都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出血。损伤性血尿通常为初始血尿,排尿初期明显。轻微损伤可通过休息自愈,严重尿道断裂需手术修复。反复尿道操作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稀释尿液减轻刺激症状;避免辛辣食物、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性交后及时排尿有助于冲洗尿道。出现发热、腰痛或血尿持续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孕妇、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出现血尿需立即就诊。预防复发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能抑制细菌黏附尿路上皮。
尿路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通常会出现白细胞升高。白细胞升高主要与细菌感染刺激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感染严重程度、个体免疫差异以及是否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有关。
1、细菌感染:
尿路感染多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细菌侵入尿路上皮后会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这种情况需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2、炎症反应:
感染部位释放的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会刺激骨髓加速白细胞生成,使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轻度感染可能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轻度左移,重度感染可出现明显核左移现象。
3、感染程度:
单纯性膀胱炎白细胞升高幅度较小,而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显著增高,部分患者可达20×10⁹/L以上。同时可能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80%的表现。
4、个体差异:
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的特殊情况。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白细胞反应可能更为剧烈。
5、混合感染:
当尿路感染合并前列腺炎、阴道炎等其他部位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呈现更高水平。这种情况需要完善盆腔超声等检查明确感染范围。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女性患者应注意从前向后擦拭的如厕习惯。若出现发热或腰痛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