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失眠可能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气血不足、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情志失调:
长期情绪波动或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心神安定。过度思虑伤及心脾,使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心神。这类失眠常伴有胸闷胁痛、烦躁易怒等症状,可通过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中药调理,同时配合情绪管理。
2、饮食不节:
晚餐过饱或嗜食辛辣厚味会扰动胃气,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痰热内蕴型失眠多因长期饮食肥甘,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口黏。建议晚餐清淡易消化,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可配合消食导滞的中药调理。
3、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或久坐少动导致气机不畅都可能引发失眠。体力劳动者易出现心脾两虚型失眠,脑力劳动者多见心肾不交型失眠。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有助于调和气血,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
4、气血不足:
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失眠。这类患者常见入睡浅、易惊醒、心悸健忘,面色多苍白无华。可通过益气养血类中药配合食疗调理,如龙眼肉、红枣等药食同源之品。
5、脏腑功能紊乱:
心火亢盛、肝阳上亢、肾阴亏虚等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睡眠。更年期女性多见阴虚火旺型失眠,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高血压患者常见肝阳上亢型失眠,多伴头晕目眩。需根据具体证型采用清心降火、平肝潜阳等治法。
改善失眠需建立规律作息,睡前可用温水泡脚配合涌泉穴按摩。饮食宜选择小米、百合、莲子等安神食材,避免夜间过度用脑。轻度失眠可通过导引术、呼吸练习等非药物疗法调节,长期严重失眠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证调理,避免自行滥用安神药物。适当进行气功、瑜伽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应注意运动时间不宜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