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可能与胆汁酸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术后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胆汁酸代谢紊乱是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常见原因。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丧失后,胆汁持续排入肠道,过量胆汁酸刺激结肠黏膜导致分泌性腹泻。这类腹泻多表现为水样便且排便急迫感明显。可遵医嘱使用考来烯胺散、消胆胺片等胆汁酸结合剂,同时减少高脂食物摄入。
肠道菌群失衡也是重要诱因。手术创伤和抗生素使用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引发渗透性腹泻。粪便常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配合低渣饮食。
术后过早进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高脂饮食促进胆汁分泌,而缺乏胆囊调节易诱发脂肪泻。应选择清蒸鱼、嫩豆腐等低脂易消化食物,采用少食多餐方式。烹饪时避免使用动物油,优先选用橄榄油等植物油。
少数患者可能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或乳糖不耐受。这类腹泻多伴随腹痛腹胀,排便后症状缓解。需通过氢呼气试验等检查明确诊断,乳糖不耐受者应避免奶制品,肠易激综合征可考虑使用匹维溴铵片调节肠道蠕动。
个别情况需警惕胆管损伤或感染性腹泻。如出现发热、持续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胆漏、艰难梭菌感染等并发症,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
胆囊切除术后应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5-6餐且每餐七分饱。初期以粥类、软烂面条为主,2周后逐步添加瘦肉末、炖煮蔬菜。避免酒精、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冷藏食物需充分加热。可适量补充水溶性膳食纤维如苹果泥、燕麦片,帮助稳定肠道功能。术后3个月内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出现体重持续下降或夜间腹泻需及时就诊。